春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灶台上,案板上的鳝鱼突然扭动起来,吓得老李差点把菜刀扔出去。"这活鳝鱼劲儿可真大!"他抹了把汗,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抓鳝鱼的场景。田埂边的水沟里,竹竿系着蚯蚓往泥洞里一捅,那滑溜溜的家伙就上钩了。如今菜市场买的养殖鳝鱼,倒是少了这份野趣。
鳝鱼在盆里吐沙的工夫,老李开始准备配料。蒜苗得选带红根的,掐一下能冒汁水的那种新鲜货。隔壁王婶探头进来:"哟,老李又做拿手菜呢?"他得意地晃了晃蒜苗:"您闻着香味别流口水啊!"这蒜苗炒鳝丝的讲究可多了去,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里写要用猪油炒,现在人讲究健康改用了菜籽油,可老李觉得,少了猪油那股子荤香,总差那么点意思。
鳝鱼处理起来是个技术活。老李左手捏住鳝鱼头往案板上一摔,右手菜刀顺着脊背一划拉,那动作快得跟变戏法似的。他媳妇在旁边直撇嘴:"慢点儿!上次划着手流那么多血忘了?"老李嘿嘿一笑:"这叫熟能生巧,当年我奶奶八十岁了还能闭着眼杀鳝鱼呢!"鳝鱼骨头细得像绣花针,得用刀背慢慢刮干净,这活儿没点耐心真干不来。
腌制鳝丝时老李总要加点独门秘方——自家酿的米酒。酒坛子刚打开,对门张大爷的鼻子就跟装了雷达似的凑过来:"老李,又偷喝呢?"老李赶紧护住酒坛:"去去去,这是做菜用的!"其实这米酒确实能去腥,鳝丝腌上十五分钟,那腥气就顺着酒香跑没影了。老李媳妇总说他败家,好酒都拿来做菜了。
展开剩余75%炒菜的火候最考验功夫。铁锅烧得冒青烟,倒油时得听见"滋啦"一声响。姜丝蒜片往锅里一蹦,香味能蹿出三条街去。老李颠勺的动作跟耍杂技似的,鳝丝在锅里翻着跟头,隔壁小孩扒着窗户看得眼都直了。这时候下蒜苗可有讲究,蒜白先下锅煸出甜味,蒜叶后放保持脆嫩,早一秒晚一秒都不是那个味儿。
酱汁调得好坏决定整道菜的成败。老李舀酱油时总要念叨:"生抽调味,老抽上色,比例错了可要命。"他徒弟小王有回偷偷多加了勺老抽,炒出来的鳝丝黑得像炭,被大伙笑话了半年。这会儿锅里的鳝丝裹着琥珀色的酱汁,油亮油亮的,老李撒了把干辣椒段,红彤彤的颜色衬着碧绿的蒜苗,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。
出锅前老李总要尝一筷子,这是跟国营饭店老师傅学的规矩。鳝丝滑嫩得能在舌尖打转,蒜苗脆生生带着甜,辣味在后头慢慢泛上来,吃得他眯起眼睛直点头。媳妇在旁边催:"别光顾着自己尝,客人都等着呢!"老李这才想起今天侄女带对象来吃饭,赶紧把菜装盘,还特意摆了个花样。
饭桌上年轻人吃得头都不抬,侄女对象连扒了三碗饭,含着一嘴菜含糊地说:"叔,这比米其林餐厅的菜都香!"老李心里美滋滋的,嘴上却谦虚:"嗨,家常菜不值一提。"其实他清楚,这道菜的精髓就在"家常"二字。现在有些饭店爱往里头加花椒、豆瓣酱,花里胡哨的反而把鳝鱼的鲜味盖住了。
立夏那天,老李照例要做这道菜。老家有讲究,说这天吃带"丝"的菜能保一年顺当。他特意托人从乡下捎来野生的黄鳝,虽然价格是养殖的三倍,可那肉质紧实的劲儿,一吃就知道不一样。小区里的老伙计们闻着味都来了,七八个老头围着桌子,就着一盘鳝丝能喝掉两斤白酒,聊的都是年轻时抓鳝鱼的趣事。
鳝鱼处理起来有门道,老李教徒弟时总说:"用八十度的热水一烫,那层黏液自己就掉了。"可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个耐心,超市买的净鳝丝直接下锅,炒出来水垮垮的没嚼劲。有回美食节目来采访,老李现场表演活杀鳝鱼,主持人吓得直往后躲,播出时这段还真成了收视高峰。
这道菜最妙的是第二顿回锅。隔夜的鳝丝吸饱了汤汁,蒜苗的香味都沁到鱼肉里去了。老李的早餐常常是碗阳春面,浇上两勺回锅的鳝丝卤,那滋味给个皇帝都不换。他孙子最爱用这菜汤拌饭,每次都能吃两大碗,小嘴油汪汪地说:"爷爷,你开个饭店吧!"
鳝鱼在中医里是补气血的好东西,老李冬天总要给老伴做鳝丝粥。砂锅小火慢慢熬,米粒都化在奶白色的汤里,撒点白胡椒粉,喝得人浑身冒汗。老伴总笑他:"年轻时也没见你这么讲究。"老李就反驳:"那会儿田里随便一捞就是鳝鱼,现在想吃口野生的多难啊!"这话倒是不假,如今农药用得多了,田沟里再难见到那些滑溜溜的身影。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。如有侵权投诉,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发布于:河北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